站长之家 - 评论 2015-07-22 14:53

一段不雅视频引发的全民“犯罪”

导语:

7月15日凌晨,整个社交网络几乎都被优衣库不雅视频事件刷屏了。随着视频的流出,抵不住好奇心的网友对视频中的男女主角进行了人肉搜索,无形当中,这对男女成了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他们的隐私遭到了侵犯。


一、优衣库事件的“真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近几年,网络暴力事件屡禁不止。就拿近日的优衣库不雅视频来说,网络暴力已经严重损害了人们的人身权利,给当事人的人生带来了无法抹去的阴影。

自从视频流出之后,这对男女便遭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奚落、嘲讽和窥探。即使删光了自己微博上的所有痕迹,也无法抹灭网络暴力给他们带来的伤害。这注定会是他们一生中都无法修复的“伤疤”。

暂且不论这对男女在试衣间的行为是有多么的不妥,但无疑,在这起案件中,上传视频者和传播视频者才是最大的“真凶”。是他们的传播,让本应属于两个人的私密成了公众的饭后谈资。而他们的做法,显然已经触犯了法律。

“根据我国《刑法》对传播淫秽物品案的有关规定,向他人传播淫秽的书刊、影片、音像、图片或者其他淫秽物品,传播范围达三百至六百人次以上的,可立案追诉,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那么,既然早有法律明文禁止,为何还有人“顶风作案”呢?很大的原因在于人性中那股强烈的窥私欲,已经远远大于人们对权力的敬畏心理。

二、网络暴力不止 牺牲者无尽

在无成本的网络发言中,无数的悲剧正在上演。在人们无尽的窥私欲中,有多少人已经沦为了网络暴力的牺牲品?

犹记得,那场花季少女投河案,当时的惨剧依然历历在目。2013年12月3日,高中女生琪琪因不堪网友“人肉搜索”,投河自尽,结束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而她遭人肉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怀疑其偷窃服装,某服装店主就将监控视频截图并发布至微博,称图中女孩是小偷,请求网友对其进行人肉搜索。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网络审判”,绝望的女孩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本是不该发生的悲剧,却因为网络的不合理利用,而使网络发言成为无形的杀人机器,参与人肉搜索的网友则成了这宗案件的间接杀人犯。然而,这起悲剧并没有让网民们觉醒。网络暴力的“杀戮”还在继续。

近日,男童被锁宝马事件也一度闹得沸沸扬扬。7月12日上午,义乌本土论坛上的一则帖子声称一个开宝马轿车的年轻妈妈(小张),不小心把两三岁的孩子锁在车里,因抠门而不愿意砸车玻璃。此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了网友们的批头痛骂。指责和声讨不断,小张在大家的眼中俨然就是一个狠心妈妈。这让小张觉得太冤枉。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从来没说过不要砸窗,这样的造谣让人很受伤。而网友也在媒体澄清报道后,纷纷指责造谣者和不实报道者。虽然这次的事件,没有酿成13年那样的惨剧。但在这次“拒砸车窗救子”的谣言中,这位年轻妈妈受尽了道德舆论的谴责,名誉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网络暴力如此肆无忌惮?有业内人士称,很大的原因在于网络的匿名性质。因为不用承担责任,所以发表言论可以无所顾忌。甚至干起了揭人老底的“勾当”。这让喜欢一逞口舌之快的人倍感愉悦,全凭主观判断来判定事实,全然不顾他人感受。再加上维权的难度大,而导致被追责者屈指可数。

受害者苦不堪言,而“口诛笔伐”者却逍遥法外。用莱温斯基的一句话来说,我们现在的网络环境是这样的:

“近20年内,我们正慢慢地在文化的土壤内播下羞耻和公开羞辱的种子,整个互联网越来越无情、放纵,原来人们蒙羞的范围仅限于家庭,村镇、学校、社区,现在扩大到互联网,数百万人可以参与攻击。 而更多的人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反受其害”。

那么,我们该拿什么来终止网络暴力呢?

三、守住底线 别再被网络暴力当“枪”使了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匿名制让我们拥有了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巨大权力。有人在如此庞大的权力之下迷失了自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杀伐决断”,轻易定人“生死”。有人,学会了自我克制,懂得如何适当地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恪守自己的底线,明辨是非。

如果每个人都能冷静地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守住自己的底线,让网络暴力无“枪”可使,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被暴露隐私的受害者了。

当然,这在短时间内肯定是无法实现的。更多的是需要加强对网络的规制。据了解,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个人隐私给出详细的解释和保护细则,从个人到机构对隐私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甚至一些买卖个人隐私信息的事件屡屡发生。因此,专家建议称应对“人肉搜索”制定明确的法律红线,明确言论自由和侵权之间的界限,确保网民的人身权益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

结语:

网络暴力有危害,发表评论需谨慎。人身攻击不止,人肉搜索不禁,下一个优衣库事件还会再度发生。唯有恪守底线,不逞口舌之快,才能减少网络舆论的暴力场给大家带来的伤害。

延伸阅读:

推荐关键词

24小时热搜

查看更多内容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