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之家(chinaz.com)11月25日消息:“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今日发布博文:《李开复是不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副教授”?》,全面反驳李开复。文中讽刺投资界(特别是由天使投资人组成的天使会,李开复是其理事)、IT界和新闻界中那些支持、力挺李开复的人士,称“挺李团”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有圈子无是非,并发表段子反驳李开复的“造假”解释。
李开复VS方舟子
事情起因:
11月22日下午,“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认为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自传中将自己的博士后身份“拔高”成副教授。
方舟子引用李开复自传《世界因你不同》中的一段话:“26岁的我,在恩师的盛情邀请之下选择留校任教,成为卡内基·梅隆里最年轻的副教授。”方舟子 对此质疑:“李开复在那段时期的论文的作者简历则说他是‘a Research Computer Scientist(研究计算机科学家,简称RCS)’。该职称一般指博士后,难道卡内基·梅隆和其他大学不同,等同于副教授?”
李开复微博回应
在方舟子提出质疑之后,仅过了82分钟,李开复就发出了公开回应,表示自己并没有造假。
李开复反击到,“我在1988年CMU毕业后,导师挽留我留校。一般毕业生留校是博士后(research associate),但当时学校希望我直接进入tenure-track的职位,所以先做了Research Computer Scientist,后转换成Assistant Professor(等同职位,RCS年资都算在tenure)。卡内基梅隆是Assistant Professor,此职位有资格做博士生导师和研究带头人,翻译为“助理教授”会被误解成助教,忽视博导职能;但是翻译成“副教授”可能和已有 tenure的Associate Professor混淆。所以在自传中决定用“副教授”,但注明assistant professor,就是tenure-track,但是尚未得tenure。”
李开复微博回应质疑
业界众大佬力挺李开复
包括江南春、包凡、郭去疾、倪正东、张亚勤、陈宏、王冉、冯军、蔡文胜、刘强东、李亦非、薛蛮子、冯军、徐小平、刘东华、GraceWang、张颖、韩雪豪、金错刀、何刚等众多业界人士力挺李开复。称李开复在微博回击方舟子质疑中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而方舟子打假属太无聊,无厘头无底气的"打假"。
业界众大佬微博力挺李开复
方舟子博文回击李开复微博解释
11月25日,方舟子博文中表示,如果李开复曾经当过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助理教授,那么必然有由学校给李开复的的聘用信,希望其能将这封最有力的证据信件出示一下,而不是多年后学校网站的新闻报道或导师含糊的证明信件。而针对李开复回应将助理教授说成副教授的理由,方舟子表示太过牵强。二者有很大区别,助理教授通常要过4~5年才能升为副教授,有很多人还升不了,因为升为副教授通常意味着获得了终身教职(tenure)的铁饭碗(某些院校则是到正教授才算终身教职),竞争非常剧烈,名校尤其如此,哈佛的助理教授只有四分之一能升为副教授。
对于打假过程中自己相对孤立的局面,方舟子则表示太有喜感,事件中公关运作,私信穿梭,那些支持李开复的IT、金融、商界、媒体人士,或是受李开复误导,或是接受公关写软文,或是向李开复表忠心,根本不分是非。
以下是方舟子博文:《李开复是不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副教授”?》的全文内容
今年年初有海外留学生网站在议论李开复是不是当过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副教授,几天前有人把这些议论转给我,问我对此事的看法,才引起我的注意。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序言说:
“我无法忘记1990年夏天那次来到加州的情景,那时我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选择。当时年仅28岁的我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只要再坚持几年就可以得到tenure(终身教授)的职位。这意味着终生的安稳,可以在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计算机系中作研究。”
有一节叫《26岁的副教授》,文中说:
“1988年4月,我拿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学位,……在恩师的盛情邀请下,4月,我决定留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26岁,我成为卡内基·梅隆里最年轻的副教授。”
自传又说,李开复在1990年夏天跳槽到了苹果公司。所以李开复毕业留校的时间只有1988~1990两年。
这里有三个问题。
一、李开复在1988年(26岁)博士毕业留校时是什么职称?
其自传说其导师请他留下,直接给他副教授。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副教授属于教授系列,该系列包括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一个博士毕业生留校,是不可能直接成为副教授的,甚至成为助理教授也很难,因为助理教授是要公开招聘、选拔、全系教授投票的,不能由某个教授说了算。某个教授说了算,留下来的通常是当博士后研究员、技术人员或研究系列的专职研究人员(所谓高级博士后)。研究系列(非终身教职轨道)的要转到教授系列(终身教职轨道)很难。
李开复于1990年1月在IEEE Trans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上发了一篇第一作者的论文,文后附有作者简介,其职称是Research Computer Scientist(直译为“研究计算机科学家”,简称RCS)。这是非终身教职轨道、研究系列的职称,专职从事科研,不教学不带研究生,不是任何级别的教授。李开复在微博上辩解说,论文是他在1988年写的,他当时的确只是RCS,但“不久”就变成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了。但是该论文在1989年3月做过修改,发表前约一个月,编辑部会把论文校样寄给作者校对、更新作者简介,由此可判定至少在1990年之前李开复的职称一直是RCS,不是助理教授。英文维基李开复条目正是根据这篇论文的作者简介认为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职称从1988到1990都是RCS。
但李开复本人写的英文简介则说他在1988~1990的职称都是助理教授,不提RCS。李开复在微博上辩解说,其导师答应他把当RCS的时间都算入助理教授的工龄,所以这么写。这显然是狡辩,什么时候正式成为助理教授,就应该从那个时候算是助理教授,而不应该把以前的其他职称一笔勾销。例如,Victor Lesser曾在卡内基·梅隆当过几年RCS,后来跳槽到麻省大学当了助理教授,第二年升为副教授,这显然是把他当RCS那几年也算入工龄了,但是Lesser并没有因此在其简历中说他在卡内基·梅隆当的是助理教授(李开复在微博上举了这个例子,但误导读者说Lesser由RCS直升副教授,其实Lesser先当了助理教授)。李开复还辩解说,他这种算法得到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认可,根据是该校网站对他的介绍说他曾留校当助理教授。其实那是多年以后李开复当了谷歌中国总裁后的一篇报道,很可能是根据李开复本人提供的简介写的,不足为凭。
所以可以认定李开复留校时的职称是RCS,不是助理教授,而且至少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都是如此。至于他后来有没有转型成为助理教授,是什么时候转的,目前没有当时的证据可以证明。我几次问过李开复,他只含糊地说是在1988年4月他留校后“不久”转的(这显然与其论文的个人简介矛盾),却不愿告知具体的时间。他难道连转成助理教授这个人生重大事件的具体时间都忘了?要证明自己何时转型,最有力的证据是学校的聘用信,而不是多年后学校网站的报道或导师含糊的证明信件。如果李开复曾经当过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助理教授,那么必然有由学校给他的聘用信,能不能把这封信出示一下?
二、助理教授能否说成副教授?
即便李开复后来从RCS转成了助理教授,那也不是副教授。李开复在微博上辩解说,因为中美职称体系不同,如果说自己是助理教授,担心被读者误解成是助教,所以在自传中决定写成副教授,为避免误解,加注英文原文Assistant Professor。并说其自传合作者曾在2009年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解释过此事。
Assistant Professor翻译成助理教授,已是规范的通用翻译。大陆出的英汉词典这么翻译(例如2000年版《新英汉词典》:“assistant professor,《美》(级别高于讲师低于副教授的)助理教授”),获得过这个职称的美国华人教授到中国交流、工作也都这么翻译,没有人担心会被误解成是助教(TA)。如果怕误解,像《新英汉词典》那样做个说明不就得了,加注英文原文对大多数不懂英文的读者来说有何意义?何况,近年来一些国内高校(例如北大、清华)学习美制,也设了助理教授的职称,更不用担心读者不懂。苏州大学教授董洁林说国内没“助理教授”这个职位,支持李开复把“助理教授”说成“副教授”,作为高校教师,实在是对本行业情况太孤陋寡闻。
何况,我们这里说的是美国大学的职称翻译问题,而不是要去硬套国内职称。李开复想当的是美国大学副教授,又不是中国的。美国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是教授的三个等级,都有自己独立实验室,都可招博士生,其权限实际上都比国内普通正教授高。如果非要套国内职称的话,把Assistant Professor翻译成副教授、正教授都委屈了,应该翻译成正教授加博导。
李开复担心别人把助理教授误为助教,怎么就不担心别人把副教授误为比助理教授高一级的Associate Professor?李开复辩解说,加了英文原文Assistant Professor了,所以不会有误会。给人的印象是他在写自传时就加注英文了。实际上,其自传从第一次印刷(2009年9月)到第七次印刷(2010年3月),在提及副教授时都没有加注英文,直到唐骏假文凭事件发生之后,出第八次印刷(2011年1月)时才加注英文。
李开复说他写自传时才决定把助理教授翻译成副教授,这也与事实不符。自从李开复到中国发展以来,其简历就一直称他曾当过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副教授,都没有加注英文,例如2004年6月30日新浪科技刊登的《微软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副总裁李开复简历》https://tech.sina.com.cn/it/2004-06-30/1108381604.shtml 。2007年7月31日李开复博客转载《长江商报》采访他的文章《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寄语落榜生》,介绍他曾经担任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副教授,李开复也没有给补上英文: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75b3d5601000aqe.html 。所以这根本不是在他写自传时才出现的令他困惑的翻译问题,责任也不能推到其自传合作者身上。我估计反而是其自传合作者发现了李开复对Assistant Professor译法与众不同,才特地在博文中做了解释,并好不容易地从一份面向中学生的报纸《英语辅导报》登的文章找依据(其实那篇文章把Assistant Professor翻译成“助理副教授”,也不是“副教授”)。
有人也许会说,李开复把助理教授说成副教授,有什么大不了的,二者能有什么区别?区别大了。助理教授通常要过4~5年才能升为副教授,有很多人还升不了,因为升为副教授通常意味着获得了终身教职(tenure)的铁饭碗(某些院校则是到正教授才算终身教职),竞争非常剧烈,名校尤其如此,哈佛的助理教授只有四分之一能升为副教授。如果李开复真的不到30岁就成为美国名校的副教授,那是非常罕见的,如果是不到30岁当助理教授,就很常见了,非生物学领域尤其常见,因为他们博士毕业可以不做博士后就当助理教授。因为国内的媒体长期以来说李开复当过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副教授,连我都被误导,以为他是拿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终身教职才离开的。几天前才知道事实真相。
三、李开复是不是“最年轻的记录”?
李开复自传的一个亮点,是说他26岁或28岁时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应是助理教授)。如果李开复真的当过该校的助理教授的话,会是最年轻的吗?有何证据?李开复在微博上说:“当时副校长告知:这是最年轻的记录。”原来只是副校长一句话,空口无凭,也与事实不符,因为在李开复之前卡内基梅隆大学有人在25岁甚至在23岁就当了助理教授。我在微博上举出这些例子后,李开复辩解说,他指的是当时最年轻,而不是史上最年轻。但是他明明说的是“最年轻的记录”,难道算记录时不把以前的算进去,只和同时的人比较?那样的话每次招聘都可能产生一位最年轻,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何必在自传中反复强调?
所以,李开复自称曾经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副教授”,犯了三个错误,彻底地错了。国内名人出传记喜欢吹嘘、拔高自己,但像李开复这样教育别人以诚信为本的“青年导师”、“人生导师”也这么做,就太不应该了。被我指出问题后,又文过饰非,反复狡辩,更不应该,这会给他教育的青年们什么启发?人是可以不诚信的,被发现后是可以狡辩的?
更可笑的是,投资界(特别是由天使投资人组成的天使会,李开复是其理事)、IT界和新闻界知名人士(还好没有学术界的)纷纷出来力挺李开复。他们或者是碍于情面,或者是受其误导,或者是接受公关写软文,或者干脆就是因为自己本身也不太干净,其中有几位平时还是以正义、敢言的形象出现的,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有圈子无是非。
最后,我改一下我在微博上发的段子,帮助大家理解这个事件:李小复1988年内定当某地市长助理,因未到换届,先去那里干两年闲职,两年后当上市长助理,从此自称“1988年起当最年轻的副市长”。有人质疑其不实,答曰:两年闲职也算工龄,故从1988年说起;称市长助理怕被误会为市长秘书,故称副市长,后来已加注英文为“副市长(Assistant Mayor)”了嘛;最年轻是副省长说的。
20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