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之家 - 数码 2013-01-30 10:56

一个时代的眼泪 15年音频升级心路历程

 

1、这些年我们见证了什么

前言: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相信大家已经开始准备盘算着年终将近如何花的问题了吧,而小编自己自然是打算升级一些音乐方面的设备例如CD机或者耳机放大器之类的。但是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后,小编发现自己现在的工作越来越忙,实际可以静下心来听着歌、看本书的时间已经十分少了,不由得回想起孩提时候,那时想听一首歌比起现在相对困难得多,最便宜的方法也得到音像品店铺买一盘磁带。而现在,网络上已经有无数的音乐供我们选择。我们有太多的选择,但是却已经没有那个心境。

回忆总是美好的,下面且以小编的个人经历为线索,让我们好好地回忆一下过去我们的音乐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磁带:听歌学外语两不误

CD和磁带对我们这一代人带来的回忆自然是最深的,而黑胶唱片已经是笔者的父辈那一代人的玩物,自然不在讨论之列,而磁带——这是属于80后的集体回忆,当然现在的90后也经常接触,但是你若跟他们提起磁带,在他们的脑中一定只会出现一个东西——复读机。枯燥而反复,是磁带给他们的唯一印象,而音乐磁带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非常地陌生,磁带之于90后,就像黑胶之于80后一样,古老而陌生。

CD帝国正在陨落

事实上,CD从诞生至今,一直都是作为最主流音乐的载体而在市场上销售,但是,自从MP3诞生以来,CD的市场地位一直受到冲击,从2001年到2005年,音乐工业的总销量下滑了1/4,但热门唱片的数量却下滑了近乎一半。美国最大的CD零售店之一的Tower Record就在2006年宣布破产,并关闭所有美国的门面,只保留网上店铺。而在最近,另一家起源于英国的全球知名的音像制品公司HMV也宣布了破产,尽管其门面并未关闭,但HMV日后的路如何走下去,相信还是会影响到类似笔者这样喜爱CD的乐迷们。

MP3毁了音乐工业?

在1999年的1月,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名大一新生开发了名为“Napster”的程序,并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成长到拥有全球6000万使用者的软件,也正是Napster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网络音乐的发展潜力,虽然迫于法律,Napster在2011年就改变为提供在线收费音乐的网站,但各种类似的软件已经疯狂地推出,国内网友最熟悉的酷狗也是其中之一,也正是P2P,可以说讲传统CD销量不断下滑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取决于P2P的流行,不过,最近几年各国(包括中国)也在不断地打击以P2P传播盗版音乐的各类网站,用户已经很难再回到那个“免费的午餐”的时代了。

iTunes是革命还是搅屎棍?

首先要承认笔者并不喜欢苹果,尤其是苹果背后所代表的的消费主义狂潮,但无论笔者再怎么讨厌苹果,也不会否认苹果给音乐消费带来的巨大转折,乔布斯从Napster身上预见性地看到了音乐未来的发展路线,并进而推出了iTunes Store网络音乐购买服务和超大容量的iPod播放器,0.99美元一首歌的价格,在当时看来是十分“大胆”的用法,如今,事实已经证明了苹果当年激进的做法是否正确,但是尽管苹果带来了改变,但更多的是针对消费者而言,而对于音乐工业本身却依然没有起到革命性的作用,大公司依然主宰着大部分音乐人的命运,iTunes Store无法像后辈App Store那样可以让一些小型独立的音乐人养活自己,从这一点来看,iTunes还是没有起到一个革命者的作用。

未来会更好还是更糟?

音乐的未来是怎么样,这不是笔者能够预期到的,尽管面对网络音乐的冲击,传统音乐工业并没有坐以待毙,但是传统的音乐工业产业已经很难再维持下去,未来是否会有另外一位“乔布斯”式的人出现?以后我们听音乐,唱歌的人是谁是否还重要?或许以后“热门歌手”就不存在了,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音乐太少,而是选择太多。

 

2、10元的磁带和打口CD的生活

Walkman:一盘磁带走天下

小编也拥有一台随身磁带机(俗称Walkman),不过不是索尼的,只是一台爱华(AIWA)的“低端”货色,价格可能不过几百元(当然在当时也算贵,),即使是低端,但就是这台机器,陪伴了笔者大半的小学生涯,相隔数十年,笔者重新从家中角落翻出这台老爷机,接上耳机后发现这台WALKMAN不单音质不怎么样,而且底噪非常明显,但是当年对这些事情真的完全不在意,有一副耳塞,能正常地播放音乐,就足够了。

这盘磁带是笔者小时候最喜欢听的,当然现在也是最喜欢之一,朴实无华是阿牛的音乐最大的特色,可惜这种淳朴在后来的几张专辑中开始有了一点变化,所以每次听回这张专辑的音乐,都会引起一些回忆和冲动。那时候音像店中总会有一半的柜台摆放这各式的音乐磁带,价格也仅要10元左右,在当时而言10元就能享受到正版的音乐,已经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Discman:当年的奢侈品,现在也是。

在小学毕业前,笔者身边已经出现了不少拥有随身CD机(俗称Discman)的同学,尤其是索尼那条棒形线控的象征意义就像今天苹果手机一样,而人类总是希望能跟身边的人一样,尤其在小孩的时候,欠缺足够的自我反省,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于是,笔者后来也得到了一台Panasonic的CT-540 CD播放机。如今这台松下的CD机已经坏掉,被笔者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从小学毕业一直到初中毕业,这台CD机一直都在笔者身边服役,知道高中才正式“光荣引退”。而这台Discman的音质如何,笔者也不太记得,如今上网翻查一下,似乎大家都对这台CD机音质评价偏低,但是这也完全没关系,这台机器让笔者快乐过,这就足够了不是么。

而由于国内的音像市场一直欠缺发展,想在国内买到一些欧美音乐CD,简直难如登天,而一些较为小众的乐队在网上也十分难寻觅到资源。而淘打口碟则成为一众爱音乐又缺钱钱的文艺青年们接触国外音乐最快的捷径。笔者自然也不例外,在广州,打口碟鼎盛时期拥有非常大的市场,每天去购买的人络绎不绝,其卖碟的老板们似乎也对国外的乐队了如指掌,总能从山一样高的碟海中找出你想要的专辑。

小结:在那个时代,听音乐是非常简单的,只要一说Wlakman就会知道是磁带机,一说Discman就是随身CD,并没有去刻意地区分哪个牌子,也不需要考虑设备音质如何如何,也不需要考虑什么无损、有损格式,只要有音乐听,已是幸福。

3、MP3是改变一切的源头

MP3:一切烧钱的开端

MP3,在十多年前还是一个非常新鲜的词汇,而有MP3衍生出来的MP3播放器更是比当时流行的MD更加迷你、更充满猎奇的色彩。而在当时资讯不发达的时代,买一台好的MP3又是不太容易,结果笔者到最后就购买了一台号称韩国的MP3,只有64MB内存,不过可以扩充MMC卡。(当年MP3都可以扩充容量,随后的几年中这项功能却消失了,知道近年又流行起来。)。但是这款MP3使用起来非常“坑爹”,要用专门的驱动和数据线不说,电池续航也只有不到8个小时,对后来的XP系统也有不兼容的问题,用了一段时间还出现了Nand内存坏区的问题。

在初中接近毕业时,受益于中国网络的迅速发展,当时无论是家庭网速,还是网络上的资源都是呈爆炸式的增长(不过就像大家所知道的一样,现在网速与10年前相比并没有快多少),笔者硬盘内的MP3也成曲线上升,这某程度也决定了笔者日后的升级路线——存储容量一定要大,音质可以次之。虽然早在2001年的时候,市场上就已经出现过超大容量的硬盘式播放器例如创新的Jukebox和后来垄断全球的iPod,但是每一台都至少需要三千元左右的价格,这对一个学生而言,代价非常高昂。

后来,微硬盘(Microdriver)的流行,市面上开始多了一些采用这类只有CF卡大小的硬盘的MP3播放器,价格仅为1000元左右,于是笔者在当时就买了一款创新的Zen MuVo2 fm的5GB播放器。这款播放器虽然有点坑,但上算不错另外一起买的,还有一只舒尔的E2C耳塞。这只耳塞怎么来的?可是又一段故事了。

小结:MP3播放器的出现可以说彻底地革了CD随身听的命,就像今天手机取代MP3一样快速干脆。或许有人会提到MD,但是由于MD在历史上的尴尬地位(MD在大陆流行了没几年,MP3就横空出世),也就成了夹在MP3和CD之间的牺牲品罢了。

4、一入毒坛深似海

一入毒坛深似海,从此钞票是路人

天真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不知什么时候起,笔者就突然有了一种“想要换更好的耳机”的冲动,这种冲动由何而来已经说不清楚,或许是来自电视报纸之类的媒体所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说不定,总之有了种欲望之后,笔者就像大多数初烧一样,笔者开始利用网络来搜寻合适的信息,而就在这时候,一个叫做“耳机xxx”的论坛出现了,接下来的事,大家都懂了——笔者跳进了一个大坑。

诚然,笔者在初涉论坛时,讨论的氛围仍未有现在那般的乌烟瘴气,不过当时各路网友关于选购耳机所作出的评论,也可以说是一种“舆论导向”,在当时市面上远没有现在那么多耳机专卖店可供现场试听,对于不明所以的初烧群众,这类网络意见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而在笔者那时候,论坛上讨论得最多的,自然就是当年最经典的耳塞——森海塞尔MX500。这条耳塞当时售价大概为200元左右,毕竟当年经济与现在不同,这个价格在当时来说已经可以算是入门级的发烧,但这款MX500的声音表现如何,笔者早已经没有印象,唯一有印象的便是当时满街都是与MX500同一个造型的山寨款式,绝不亚于今天的“2b牌”面条耳塞。

当时在国内流行的国外耳塞品牌非常稀少,大概就是舒尔、音特美和B&O而已,而舒尔在当时也是讨论得最热烈的品牌之一,其入门级型号E2C价格也要将近700元,这个价格在当时而言已经算是“天价”,不过笔者终究还是购入了这只耳塞。购买之后才发现——坑爹,虽然中频表现很优秀,但是几乎是没有高频延伸可言,一听弦乐就让笔者感到非常地“憋屈”。最终用了一年左右就卖掉,但是发烧停止了吗?没有,而且这个坑越跳越深。

在高三的那时,“动铁”依然是高端耳塞的代名词,不过市面上的高端耳塞已经不再是音特美和舒尔的天下,Ultimate Ears(后来被罗技所收购)和Westone这两家厂商进军大陆市场后,为大陆的耳塞市场注入了新的动力。其中,UE的Super Fi 5pro这款双单元耳塞在当时也是一款热门耳塞,经过实际试听后,第一次试听笔者就震惊了,在当时的耳机而言,Super Fi 5pro拥有很不错的声场和中频,听人声摇滚都非常合适。此外,这款耳塞煲前与煲后的声音对比之大也是让笔者第一次认识到原来对耳塞进行煲机也是十分必要的。

小结:请勿轻信论坛的试音报告,因为那可能只是一篇软文而已。

 

5、从发烧到“退烧”的心境转换

从高烧到退烧其实可以很快

事实上,进入大学后,发烧程度有增无减,耳塞已经满足不了自身的需求,耳机则是一个不错的具有一定性价比的选择。 笔者后来入手了上面这款HD580耳机,而且是用直推的形式用了好几年。估计有人会嘲笑说笔者太低端,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事实上,在当时,一千元以内的耳机功放对于HD580而言,音质改善是微乎其微的,而笔者当时也买不起更高端的耳放,索性用台式CD机直推,而且至少在欣赏音乐的时候笔者没有感到有明显缺陷。

新的折腾并没有结束,Super Fi 5pro则由于使用了超过4年,内部的单元出现损坏,所以直接交给了国内的工作室加入单元改造成伪UE 10pro定制耳塞,虽然声音不可能完全与原版一样,但是声音风格还是与UE的原版接近的,毫无音染,如同清水一般。

 

硬盘型播放器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耐用,硬盘随时容易坏,笔者的播放器已经从原来的创新5GB小玩意升级至Zen Vision M这款当年也是有一定口碑的播放器,不过Zen Vision M使用了一年多就出现问题,低效率的系统以及经常死机的坏毛病使得笔者越来越厌恶这台机器,直到在2009年这台玩意彻底坏掉为止。

但是这个时候,市场上已经没有多少在售的硬盘式播放器,除了一款——苹果的iPod Classic,当时120GB版本的最低售价大概为1500元左右(港币折算后)。是的,这款MP3播放器虽然经常被网友不屑——“苹果的音质太烂了。”云云,事实上,iPod的音质放在众多MP3播放器中,可能也就是一个中间的水准。但是购买一款随身播放器时,要考虑的可不单单是音质那么简单。就算是笔者这样的苹果黑,也无法不承认,除了iTunes这个反人类的软件之外,iPod Classic是目前市场上将便携性、音质、外观、操作、系统界面、续航、容量等种种因素平衡得最好的一款MP3播放器。而也由于没有任何选择,笔者只能买了这个iPod Classic,也一直服役至今,整整4年依然健全。

购入iPod和改造定制耳塞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在之后笔者就没有投入金钱在随身设备的升级上。直到现在,虽然有了固定收入,但是却再也没有想要花心思去折腾的想法。简单直接、不折腾现在成了笔者消费观念。与其花太多时间在设备上,还不如静静地听上一曲蓝调爵士来的舒心。

小结:折腾了好几年,总算找对组织了。用着最顺手才是王道。什么音质在便携和耐用性面前都要跪下。

6、反思:都是消费主义的错

反思与总结:

如今,在CD市场开始有步入黑胶唱片的后尘的趋势的时候,就连当年流行MP3播放器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大部分人早已用手机来取代了传统的MP3播放器,而各类打着“发烧”名义的高端MP3播放器也开始涌现出市场,虽然这类播放器大多拥有非常优异的音质表现,但这个是以牺牲了体积和续航甚至是操作为代价的,例如最为出名的HiFiMAN 801以及七彩虹C4,两者音质相信都有口皆碑,但是想用他们听一首歌,操作起来的体验笔者甚至可以用“反人类”来形容。

好好回想一下,在学生时期就已经投入了如此多的资金在音乐这方面,也包括不少的冤枉钱,在出来工作后回过头看看,笔者也经常自责自己有点“败家”。作为一名过来人,笔者也序号好好地反思并对各位学生级别的烧友说一句:请谨慎使用你手上的钱,也不要轻信各种所谓发烧论坛上的怪蜀黍的奇怪言论。

事实上,前面说了那么多,似乎才开始回到笔者想要说的,也是这多年的经历背后折射出了一个问题——欣赏音乐与烧器材之间的冲突关系。相信各位在“发烧”之前,都会有过一段时光是对音质毫不在意,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音乐就足够的想法。但是一旦受到来此外界的刺激(广告宣传),或者亲身体验过更好的产品后,原本的“无需求”就会一下次变成不断膨胀的欲望,而且这些欲望只会因为消费而得到暂时的缓解,却无法减少,而且在不断消费的过程中继续膨胀,成为驱使个人去更拼命挣钱的动力之一。

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比如年轻的都市白领们节衣缩食地购买名牌西服、手袋之类,显然不是出于实用的考虑,而是把它作为“成功人士”、“社会品位”以及“美好生活”的象征来追捧,并以此获得一个虚无的社会认同感。而且这种现象同样地出现在各类电子消费产业中。iPhone的火爆就是最好的例子——尽管价格高昂,但许多人宁愿存上好几个月钱也要得到一台,为的就是iPhone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而当iPhone的光环褪去时,他们就会去寻找下一个目标(例如某三爽)。在音响界这样的现象也不是不存在,看看音响展那些十万百万元级别的设备,这里面的价格有多少是在使用价值上,又有多少是在品牌价值上的。

所以,同样地,在论坛上,当所有人都在讨论或者使用一款非常高端的耳机的时候,对于一些新手来说,这样的氛围就等同于告诉他“这款产品是很好的,不然大家都不会买它了,而只要我买了它,我也就是高端玩家”,这种来自舆论的认同感在心理学中是很正常的,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的商家已经反过来利用这点来进行新产品的推销,加上人皆有之的攀比心态,最终许多新人无形中就成为了牺牲品。

推荐关键词

24小时热搜

查看更多内容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