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之家 - 业界 2024-06-27 08:48

Spotify这次让版权方“破防”了

声明: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音乐先声”(ID:nakedmusic),作者:李沁予,编辑:范志辉,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Spotify又出新套餐了。

6月5日,Spotify在英国推出新的纯音乐订阅(Basic Individual)套餐,定价10.99英镑/月,用户可以访问无广告音乐和播客节目,但不包括有声书的访问权限。半个多月后,Spotify也在美国推出了这一新套餐,定价一致,为10.99美元/月。

图片

简单来说,如果你对有声书需求不高,就可以选择这个“阉割版”的个人付费套餐。相比有声书+音乐的捆绑套餐(Premium Individual)少了访问有声书的内容权限,但好在便宜了1美元。

而在此前,代表知名独立版权公司以及三大旗下版权公司等主要版权商的NMPA 就指责Spotify“攻击词曲作者”。原因在于,今年4月,Spotify 宣布了一项备受争议的决定,将其把音乐和有声读物结合起来的Premium 级别套餐(个人、双人、家庭套餐等),重新归类为“捆绑套餐”。此举直接导致 Spotify在美国向出版商和词曲作者支付较低的机械版税率。

图片

今年,Spotify着实向着商业化一路狂飙,谁也不惯着,接连涨价、推出捆绑套餐、CEO迷惑发言等操作,一度令音乐人、版权商和立法者集体“破防”。

那么,面对巨大的商业质疑和道德谴责,Spotify为何坚持盈利至上?

Spotify再次向词曲作者“宣战”

“Spotify向词曲作者宣战了。”

时隔5年, NMPA主席David israel在今年6月的年度会议上,又重申了这句话。

早在2019年8月,Spotify、Amazon、Pandora和Google/Alphabet联合提交了一份92页的正式抗议文件,反对提高流媒体版税。David israel就公开谴责,称这些平台上诉实际上是在向词曲作者宣战。如今,从NMPA公开谴责Spotify的力度来看,颇有一种新账旧账一起算的架势。

今年3月,Spotify开始向版权公司和词曲作者支付其捆绑套餐的版税,而后者对此并不接受,矛盾再度激化。NMPA主席David Israelite阴阳说道:“看来Spotify又开始攻击那些为其业务提供动力的词曲作者了。”

为什么在付费套餐中加入了有声书就可以降低机械版税税率?Spotify的底气来自于两年前的一项协议。

2022年,美国版税委员会(Copyright Royalty Board,CRB)与Spotify、Amazon Music等流媒体服务商,以及美国国家音乐协会 (NMPA) 和美国数字音乐服务贸易协会(DiMA) 以及纳什维尔国际词曲作家协会 (NSAI)等版权方达成了一项和解协议,其中就提到了一项关于流媒体服务如何对待捆绑包的条款,即与独立的音乐订阅服务相比,前者为捆绑包支付的费用更低。

因此,从原则上,Spotify可以将 Premium套餐(包括个人、双人和家庭)作为捆绑包,而不是独立订阅是可以享受美国机械版税的折扣费率。例如Amazon Prime 和 Apple Music + Apple News等捆绑服务,就是适用了这个税率。

Spotify 发言人表示:“正如我们的行业合作伙伴所知,我们产品组合的变化意味着我们将根据流媒体服务和版权商同意的条款,以不同的方式付款。长期以来,多个 DSP 对捆绑服务支付的费用低于独立音乐订阅的费用,我们的做法也是始终如一的。”

与此同时,NMPA向Spotify发出了全方位的反击。

6月13日,据Engadget报道,NMPA向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提交投诉,指责Spotify通过捆绑套餐“诱导”消费者为未选择的服务付费,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在投诉信中,NMPA强烈谴责Spotify推出的捆绑套餐、涨价等行为,不仅对音乐创作者而言不会转换为额外收入,而且对于消费者,Spotify未经消费者同意,将数百万订阅者从纯音乐订阅转变为捆绑订阅,公开提高价格,却没有为订阅者提供恢复纯音乐订阅的选项,甚至将这一套餐描述为“骗局”。同时,NMPA还向美国10个州发出投诉,敦促调查Spotify的“欺诈”行为。

面对NMPA提出的多项监管投诉,Spotify对此似乎并不为所动,仍在全力推进其激进的捆绑套餐。

今年5月,Spotify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Daniel Ek一篇“何不食肉糜”的发文也得罪了不少音乐人。他在社交网站上公开表示,“随着内容创作成本接近于零,人们可以分享数量惊人的内容。”这也引起了整个音乐圈集体讨伐。

图片

虽然事后Daniel Ek试图澄清,称他之前对内容的定义是“笨拙的”,但仍然没有平息音乐创作者们的怒火,甚至有网友把Spotify比作寄生虫,专吸音乐人的心血。

另一边,立法者也坐不住了。6月17日,在致美国版权登记处的一封信中,国会议员Ted Lieu、Adam Schiff以及参议员Marsha Blackburn对Spotify捆绑套餐的做法是否符合版权精神提出了质疑。

信中指出,Spotify并未通知词曲作者,将其音乐订阅服务重新定义为“捆绑”服务,导致词曲作者的版税收入大幅减少。此外,他们还敦促版权局出台相关保护机制或低成本的救济途径,来保障词曲作者的权益。

而今,Spotify平台上的内容生态可谓暗潮涌动、危机四伏。

作为全球最大的音乐流媒体服务平台,创作者与消费者均对Spotify近期的一系列骚操作表示谴责。

捆绑套餐为何会影响版税?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针对流媒体音乐平台的机械版税税率是如何制定的。

流媒体版税税率的制定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美国版税委员会(CRB)每隔五年会重新审议美国的机械版税费率。如前所述,2022年底,CRB与NMPA、NSAI和DiMA等就2023-2027年期间的美国机械版税率(也称为Phonorecords IV或"Phono IV")达成和解,并允许流媒体平台为捆绑服务支付较低的机械版税费率。

机械版税在流媒体平台上的计算和分配机制,采用了多管齐下的复杂公式计算。CRB会基于一系列要素来确定每个流媒体平台向版权方支付的费率,如平台的订阅价格、平台服务向版权方支付的金额等。

图片

此外,CRB还会考虑到该音乐服务的订阅来源,如该音乐服务是基于免费的、广告支持的层级,还是在付费的套餐上使用,以及用户是否通过捆绑其他产品来获得该订阅服务等。

而计算流媒体服务需向词曲作者和版权商支付的机械版权费率,第一步是找到“全部版税池”。

对于流媒体服务,机械复制版税与公共表演版税(public performance)共同形成了所谓的“全部版税池(All-In Royalty Pool)”,其中公共表演版税(约占平台收入的6-7%),剩下的是机械复制版税。

全部版税池是以下两者中的较大者:流媒体平台收入的标准税率(如2023年的15.1%、2024年的15.2%、2025年的15.25%、2026年的15.3% 和2027年的15.35%)或总内容成本的百分比(TCC),即流媒体平台向唱片公司支付的版税。

通常来讲,流媒体平台提升套餐定价会为版权商与词曲作者带来收益提升,然而Spotify提升订阅价格后,却通过捆绑套餐独享硕果,甚至还“背刺”了所有合作的版权方。

今年4月,在Spotify第二次涨价前,Billboard根据 Phonorecords IV的数据分析过,捆绑套餐的机械版税收入是通过9.99美元的有声书独立套餐与10.99美元的高级捆绑包产品进行比较计算的。通过高级捆绑包(10.99美元)除以有声书独立套餐与捆绑套餐之和(21美元),计算出机械版税占捆绑套餐的52%,也就是说,每个订阅用户只有5.7美元计入音乐人或版权方的收益计算公式中。

此前,Spotify的付费服务需要按照全额费率支付机械版税,费率为当期总内容成本的26.2%或每位订阅用户1.10美元,取两者中较低者。现在,Spotify加入了有声书后,认为它符合“捆绑订阅产品"的条件,从而将其费率降至会计期间总内容成本的24.5%。

无论是按照 TCC 百分比还是按照标准费率来计算,Spotify应向词曲作者和版权商支付的版税,这两种方式都会受到 Spotify 将高级付费套餐重新归类为捆绑套餐的影响。一位知情人士告诉Billboard,Spotify最近一直在按照 TCC 支付版税。

值得一提的是,Spotify在美国有近97%的订阅帐户被归类为捆绑套餐,并已将2000多万的个人订阅套餐转变为捆绑套餐。在今年2月份(即捆绑套餐生效前的一个月)的声明中,Spotify美国的个人订阅总数已突破了2016万。

据NMPA估算,这一变化将导致词曲作者及版权商每年损失约1.5亿美元的版税。从今年6月对特许权使用费下降情况的初步审查结果来看,粗略计算版税损失将远远超过1.6亿美元。

而根据2024年2月以来的一系列版税声明,可计算出Spotify所支付的机械版税占美国支付总额的42%,足见起这一新算法对于版权方的影响之大。

目前,Spotify通过订阅涨价、默认转捆绑套餐的做法,为该平台每年带来至少5亿美元的收入。但由于捆绑销售的转变,音乐版权商、词曲作者不仅无法分得这份收益,甚至还因版税费率的下降造成了极大的收益缩水。

顶着业内巨大的商业道德谴责,Spotify也硬要将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成为唯一收益方。

是Spotify翅膀硬了吗?

今年,Spotify一直在向着商业化猛踩油门。

在收到来自版权方、词曲作者、立法者一系列讨伐后,Spotify并没有丝毫要轻踩刹车的意思。

据了解,Spotify 对于NMPA的一系列指控,态度强硬,明确否认,称其定价和产品提供方式在行业内是标准做法,并且用户在任何价格变化前一个月都会收到通知,还提供多种计划和便捷的取消选项。Spotify还称,NMPA的指控是“充满虚假和误导性言论的宣传噱头”。

在今年4月份的财报电话会议上,Spotify CEO Daniel Ek指出,2024年Q1达到其有史以来最大的季度利润,营业收入1.8241亿美元,并将2024年称为“货币化之年”,未来也会进一步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

而Spotify的执行力也确实强悍。多次提高订阅费用、推出捆绑套餐、进行17%的员工裁减、任命新的首席财务官等一系列举措,都印证了Spotify在2024年全力发力商业变现、最大化盈利的决心。

从“羊毛出在狗身上”,到“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回归,或许已明示了在当下,音乐流媒体服务的盈利要求,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指标。

然而,在经历疫情对全球经济的无差别影响之后,商业回归本质,服务明码标价,但并不意味着中间商可以不顾整个商业生态的持续发展,肆意侵占市场份额,“独吞”产业利润。

如Daniel Ek此前的辩解所说,“麦克风、笔记本电脑和相机等创作工具的成本已经下降”,AIGC也会不断进化,这些因素都让人有产生创作似乎有所“贬值”的错觉,但创作的笔、产业的源头却始终诞生于艺术家的手中。

推荐关键词

24小时热搜

查看更多内容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