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支付宝年度账单,它又来了。
去年这个时候,朋友圈里一片哀嚎「我的钱都去哪儿了」。今年比较反常,大家看完账单都表示「我怎么这么有钱」。你看我们的骚尼老师,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逢人就拿支付宝账单说事儿——「我也是一年花个几十万的人了」。还没等别人附和,他嘴角一扬,补了一句:
就我这种王者级的隐形贫困人口,还几十万支出?水!真水!
不只是骚尼老师,很多网友也都表示今年的支付宝账单水分太多。总数看上去的确够唬人,甚至有网友调侃:一个亿的小目标在收入上没实现,倒是在支付宝年度账单上花出来了。
支付宝算的账,统统都算
造成「花得比收入多」的错觉,是因为支付宝用相对宏观的「支出」来掩盖更直观的「消费」。如果我们去看 2017 年、 2018 年的支付宝账单,就会发现其统计金额都显示为「总消费」,也就是我们真实的消费金额。而这次的账单则显示为「总支出」,两字只差,统计出来的数额千差万别。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转账和红包」这一项,以往账单中这个类别都是单独计算的, 2019 年的账单则是把这一项计入支出中,这也是造成账单金额「虚高」的原因之一。
虽然你可能只是把钱从支付宝转到银行卡,或者把钱转存到父母、爱人的账户,但是这在支付宝的统计下就算作是一次支出。换句话来说,钱从左手放到右手,记一次,再从右手放到左手,再记一次。如果想要 2020 年的账单能在朋友圈大放异彩,不妨多转几次刷刷数据。
好戏还在后头。如果按照但账单上提示的那句「更多信息请查看我的-账单」去核对,你会发现账单还有其他注水的地方。在支出分类中,除了餐饮、日用和转账几大类,比较显眼的还有「投资理财」。EXM?在支付宝里买入的理财产品(基金、股票、余额宝等)都被算作了支出。
在细分类目统计上,支付宝的操作也迷惑了不少用户。例如在「生活日用」中,已经关闭的交易订单(包括淘宝订单、火车票订单等)都会被计入支出部分,然后退款再计入收入部分。
另一个问题是,细目中的一些消费标签也不够科学。比如我在淘宝买的iPad,支付宝把这笔支出标记为「生活日用」(「休闲娱乐」更合适);我通过扫同事的付款码转账,支付宝则把这笔支出标记为「餐饮美食」,以至于账单呈现出「我特别能吃」的假象。
支付宝一顿操作下来,我们的年度账单金额就蹭!蹭!蹭!地膨胀了。
帮你管钱?爽就完事儿了
对于年度账单统计方式的改变,蚂蚁金服方面是这样表示的:
今年支付宝年账单没有总消费的概念,全部调整为总支出,会比去年增加投资理财、金融保险、人情往来、公益慈善、转账充值这几个版块,因此大家看到的年度总支出金额预计会比较高。
撇开消费标签的问题,支付宝这次调整在我看来有点「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意思。这里的「明白」有两个方面,一是由「流水账法」改为「复式记账法」,从会计角度来看调整后的方式的确更专业,明白;然而这种专业记账法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难懂也意义不大,支付宝难道不明白?
明白也得装糊涂!不然用户怎么晒账单?不能给用户难得一次的朋友圈炫富添堵。
发朋友圈的用户越多,支付宝想要的传播效果就出来了。你看,改了统计方式,既满足用户的虚荣心,又借用户之手刷屏拿热搜,还顺便完成了这个月的推广KPI,一箭三雕,爽不爽?
当然,类似这种账单注水的操作我们在其他应用上也见过不少,娱乐大于实用,博个转发关注罢。然而,官方却一本正经地表示「是在帮大家管钱」。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声称在帮大家管钱,那么一份合格的账单不应该像银行账单那样,呈现我们的真实消费水平吗?再者,一个账单只有支出,没有收入,账单的参考意义还有多大?用户都看得一脸懵逼,这样管钱是认真的?
也有网友直接指出,支付宝年度账单意在给用户造成「我的消费能力很强」的假象,用这种账单文化的形式给用户灌输消费主义。「管钱还是管家我不知道,但它肯定希望我们花得更多」。
作为一个我们日常使用频次相当高的支付和金融工具,支付宝的确给我们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和实惠。但作为用户,我们更希望这个工具反馈出来的信息是高效的,一目了然的。这点支付宝并不是没有,想要更清楚地了解具体账单详情的,可以登录支付宝的网页端查看。
结尾还是忍不住要吐槽支付宝账单的副作用——发完朋友圈,一堆人开始找我借钱了。